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学过程遇到困难就不想去怎么办

admin 3小时前 14:04:28 5
孩子学过程遇到困难就不想去怎么办摘要: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经常遇到家长咨询类似的问题: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,就开始抗拒上学,甚至出现逃学、情绪低落等情况。这种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,而解决的关键在于理解...
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,我经常遇到家长咨询类似的问题: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,就开始抗拒上学,甚至出现逃学、情绪低落等情况。这种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,而解决的关键在于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。

上周,一位妈妈带着七岁的儿子来找我。孩子最近对数学作业特别抵触,每次写题都会说"我不会",然后摔笔、哭闹。妈妈发现孩子其实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,但一到练习环节就崩溃。我们聊到一个细节:孩子在幼儿园时是班级里的"小老师",但升入小学后,老师要求他独立完成作业,这种转变让他感到巨大的压力。就像小树苗突然被移植到更深的土壤里,根系还没适应新的环境,就开始抗拒生长。

另一个案例是初二的女生小雨。她对物理学习感到特别挫败,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躲进房间不说话。家长发现她其实很擅长动手实验,但面对抽象公式时总是退缩。我们通过观察发现,她每次做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咬指甲,这个小动作暴露了内心的焦虑。就像被困在迷宫里的小动物,当看不到出口时,本能地选择停止前进。

面对这类情况,家长往往急于寻找"补习班"或"学习方法",但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是情感支持。上周有个父亲分享了他的经历:他儿子在学习英语时总是逃避,直到他改变了沟通方式。不再盯着成绩单,而是每天和孩子一起看英文动画片,把学习融入游戏。就像在雨天撑伞,不是硬撑着让孩子走进雨中,而是找到合适的遮蔽处,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重新建立信心。

有些孩子抗拒学习,是因为把学习等同于失败。三年级的小杰每次写作文都会说"我写不好",但老师发现他其实能写出生动的故事。后来家长调整了评价方式,不再用"写得好不好"来衡量,而是用"有没有新想法"来鼓励。就像给种子浇水,不是用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生长速度,而是关注它是否在努力扎根。

在咨询中我发现,很多孩子其实不是不想学,而是不知道怎么学。有个五年级的男孩在学习数学时总是卡壳,但通过画思维导图,把复杂的公式变成可视化的图形,他突然找到了学习的节奏。就像迷路的旅人,当有了地图,方向感就会自然恢复。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就像春天的种子有的早发芽,有的晚抽枝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催促,而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观察者。当孩子说"我不会"时,不妨问问:"是哪道题让你觉得难?"而不是直接说"再努力点"。这种对话方式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表达需求,让学习不再是洪水猛兽。

有时候,学习困难背后是更深层的情感需求。有个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上屡屡受挫,后来发现他其实渴望被认可。当家长改变了评价方式,用"你有没有发现新规律"代替"考了多少分",孩子开始主动探索。这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,当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,孩子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
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,而是点燃兴趣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,家长需要像园丁一样,先观察土壤的湿度,再调整浇灌的方式。有些孩子需要更多鼓励,有些孩子需要更简单的任务分解,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,值得被耐心对待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