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不写作业要怎么办
去年遇到一位妈妈,她每天晚上都要和儿子较劲。孩子说作业太多,她就翻出成绩单,用"考不好就怎么怎么样"来威胁。结果孩子越逼越抗拒,作业本上画满了涂鸦,书包里塞着撕碎的纸张。后来我建议她换个方式,每天晚饭后先陪孩子聊十分钟,问问他哪道题最想放弃,再一起想办法。三个月后,孩子开始主动提出"今天数学题我卡住了",妈妈也学会了用"我们一起来看看"代替"快点写",作业时间反而变得轻松。
有些孩子把写作业当成惩罚。小明的爸爸每次检查作业都会说"你看看隔壁王同学,作业写得又快又好",结果小明把作业本藏在枕头下,偷偷用橡皮擦掉所有字迹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的比较心理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。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"比谁更优秀",而是"被理解的温暖"。当孩子说"我写不完"时,父母可以先说"我明白你现在的困难",再引导他拆分任务,把大目标变成小步骤。
作业拖延往往和注意力有关。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总在写作业时分心,于是把书桌搬到客厅,用计时器设定25分钟专注时段。孩子一开始抱怨"这样太无聊",但三个月后,她开始主动说"妈妈,我要开始番茄钟了"。这说明孩子需要的是"被看见的专注空间",而不是强制的监督。家长可以尝试用孩子喜欢的音乐或小奖励,帮助他建立专注的仪式感。
当孩子把写作业和情绪挂钩时,问题会变得更复杂。小杰的妈妈总在孩子写作业时说"你再磨蹭我就生气了",结果孩子把作业本涂满红色记号笔,把每个字都圈出来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,把"我生气"换成"我有点着急",再和孩子一起制定"作业计划表"。让孩子参与决策,会让他更愿意承担责任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春天的花儿开放时间不同。有的孩子需要安静的环境,有的则喜欢边听音乐边写。家长可以尝试观察孩子的状态,发现他在什么时间段效率最高。小美的爸爸发现女儿早上写作业特别专注,于是把作业时间调整到早晨,孩子反而完成了更多任务。这种灵活调整,比死守固定时间更有效。
其实写作业的本质是学习,而学习需要的是内在动力。当孩子把作业当成任务时,父母可以试着把"我要写作业"变成"我们一起来探索"。比如用"如果这道题解决了,你就能解锁新知识"来替代"这道题必须完成"。这种转化方式,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。
最后要记住,孩子不写作业时,家长的焦虑往往比孩子更严重。与其用命令和威胁,不如用理解和陪伴。当孩子说"我不想写"时,可以先说"我懂你现在的感受",再问"我们能做点什么让这个过程更舒服吗"。这种对话方式,能让孩子慢慢学会自我管理,而不是被动接受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找到适合他的方法,才能让学习变成成长的阶梯。